大淵心肌梗塞(AMI)檢測晶片是一種全定量的蛋白晶片,共放有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紅蛋白(MB),肌鈣蛋白I(cTnI),及C反應蛋白(CRP)等四個指標,採用雙抗體夾心法,特異性強,靈敏度高。標記方法為膠體金標記。
理想的生化標誌物應具有高度臨床敏感性和特異性;AMI後升高出現早且持續異常時間長;檢測方便;檢測時間(Turn around time, TAT)短。迄今爲止,尚無一標誌物完全符合這些要求。近年來對急性冠脈綜合徵發病的病理過程(炎症、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可逆性缺血等)有關的一些標誌物進行分析評價,發現有幾個新的標誌物,如C-反應蛋白,澱粉樣蛋白A,血栓前體蛋白,P-選擇素,糖原***酸化酶BB等。以及一些可能替代或增進肌紅蛋白的特異性的標記物如心肌脂肪酸結合蛋白,碳酸酐酶同工酶Ⅲ等。但研究發現,這些標誌物在不同醫療單位的測定值變異較大,其使用價值目前尚無證據優於現在使用的標誌物(如肌紅蛋白、CK-MB、cTn)根據標誌物出現異常的先後時間,目前習慣將心臟標誌物分爲早期標誌物和確定標誌物兩類。
因此中華醫學會建議,理想的心梗檢測應該包括 ,第一類是早期標誌物,如肌紅蛋白,CK-MB的亞型等(CK-MB1/CK-MB2)等,在胸痛發作6小時內血內濃度出現升高或比值變化;另一類是確定標誌物,如心臟肌鈣蛋白(cTnT、cTnI),雖常在發病後6—9小時才明顯升高,但對心肌損傷有很高的特異性和靈敏度,發病後持續升高幾天乃至兩周; 還有新的檢驗指標C-反應蛋白。
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 MB isoenzyme,簡稱CK-MB)主要分佈於心肌中,急性心肌梗塞後3—8h血清內CK-MB即可升高,8—24h後100%升高。因此CK-MB活性增高是心肌損傷的特異性指標,對心肌梗塞早期診斷很有價值。急性心肌梗塞發病後,CK-MB一直升高不下降,說明心肌梗塞在繼續;若下降後又升高,表明原梗死部位在擴展或又有新的梗死出現。是心肌梗塞早期診斷性指標。同時對其他心肌損傷:心絞痛(angina pectoris)、心包炎、慢性心房纖顫(chronic atrial fibrillation)、心臟手術、安裝起搏器、冠狀動脈造影等的輔助診斷作用。
肌紅蛋白(myoglobin, MB)是一種氧結合蛋白,有貯氧和運輸氧的功能,存在於心肌和骨骼肌中,由腎臟排泄。心肌梗塞發病後4—8內,血清中肌紅蛋白含量可達高峰,20—36h恢復正常,是診斷心肌梗塞的早期指標。心肌受損時,肌紅蛋白迅速從肌細胞釋出,進入血液,並從尿中排出,因此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時能很快從血和尿中測出肌紅蛋白值升高。
心肌肌鈣蛋白(cardiac troponin, cTn)是肌鈣蛋白複合體中與心肌收縮功能有關的一組蛋白,由心肌肌鈣蛋白T(cTnT)、心肌肌鈣蛋白I(cTnI)、心肌肌鈣蛋白C(cTnC)三種亞單位組成,是心肌損傷特異性標誌。對急性心肌梗塞(carcinoma of cervix uteri)、不穩定型心絞痛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圍手術期心肌損傷(myocardial damage concerned with operation period)等疾病的診斷、病情監測、療效觀察及預後評估,都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尤其對微小的、小竈性心肌梗塞的診斷更有價值。其中只有cTnI是AMI的特異性指標。
高敏C反應蛋白(CRP)在人體內有炎症時含量會迅速增加,而血液中高敏C反應蛋白量高的人,心臟病發的死亡率高於一般人三倍。同時臨床研究發現,高敏C反應蛋白含量升高,有發生心肌梗塞的危險,是檢測心肌梗塞的重要指標之一。